明朝女人_分卷阅读_93
作者:简梨      更新:2020-07-22 14:46      字数:7196
  “不错,朝廷送信的差役昨日才到。”柳娘点头, 看孩子们的确是深思熟虑,不是莽撞讲义气她就放心了。柳娘最担心的是他们哪处露了痕迹,新皇太孙手狠心黑一些, 直接派人杀了他们,到时什么筹谋都没有用了。
  “是能想到那小子居然有做皇太孙的命。”燕王一叹,在所有的分析中, 他们都认为朱允熥是胜算最大的。
  “就是,就是,论武艺比不过大哥,论文才比不过哥,他凭什么啊!”朱高煦附和道。他们四人一同长大,两个小的就习惯称朱允熥做大哥,朱高炽做哥。
  “行了,有你们什么事儿,都回去洗漱了再回来,一身臭汗!”柳娘打断他们父子谈话,直接把人赶走了。
  永安、永平、安成、咸宁四姐妹也等在一旁,带他们去各自洗漱,他们久不在家中,家中有些陈设都变了。
  房中只剩柳娘和燕王,柳娘摩挲着茶盏道:“父皇……未令藩王入京朝拜。”按理说皇帝若要给新帝铺路,就该在他的活着的时候,压着诸王给皇太孙行君臣大礼,把名分定下来。
  “京中传来消息,父皇病重。”燕王貌似平淡的说了一句。病重,不是一般的病,是皇帝已经不确定自己什么时候会倒下。拖了这么些年的储位,终于在这一刻尘埃落定,皇帝能支撑着病体让在京百官叩拜皇太孙,已经耗尽心力,他等不到远在边关的藩王们进京了。
  “王爷……”柳娘拉着燕王的手,“允熥怎么办?他是嫡子嫡孙,还和新皇太孙争过大位,他可有活路?”
  “唉,我想想,我再想想。”燕王长叹,何止朱允熥没有活路,新帝上台的第一件事,恐怕就是削藩,燕王府首当其冲。是坐以待毙,还是奋起反抗,该怎么做?连朱高炽三兄弟都知道要把护卫留给朱允熥,可见他境遇之艰难,天下皆知。
  燕王也想不通,皇为何放着正统嫡子嫡孙不选,反而选了朱允炆这个懦弱之人。就算皇帝忌讳燕王府,可燕王府即使威胁,也是助力,皇帝凭什么肯定朱允熥不能折服燕王府。他的三个儿子都叫朱允熥大哥的啊,难道父皇看透了自己的野心?燕王想不通!
  洪武三十一年是闰五月,闰月出大事。第一个五月皇帝确立的皇太孙,是谁都没想到,胜算最小的的太子庶长子朱允炆上台了。第二个五月,皇帝驾崩,天下臣民百姓迎来了新君。
  先帝有旨,皇太孙灵前继位,诸王毋临京师。
  燕王不放心,还他是领着一队人马,穿过重重障碍到了京城门外。不管有多少算计,倒下的依旧是他的父亲,燕王想来上一柱香。父亲死了,儿子奔丧,人伦大理。可新帝以先帝留有遗旨为由,持帝王符节斥退燕王。
  燕王此来,是为祭奠父亲,若是冲撞帝王符节,那就是谋反了。燕王站在城门脚下,城楼拐角出有阳光反射出的幽幽冷光,那是兵器特有的光泽。看来不止他对新帝有想法,新帝也准备好了。
  燕王又回到了封地,好似接受了父亲驾崩,他的侄儿上位的既定事实。
  可是朱允炆并不满意,先帝驾崩二十七日后,他就召集群臣议事,皇帝的灵柩都没有葬入陵寝,大臣们腰间还系着白布。
  “陛下,削藩一事,当慎重!九大攘夷塞王兵强马壮,若是逼急了他们,九王联合反了,朝廷难以支应。所谓三年不改父道,先帝丧期未过,何不等一等,事缓则圆啊!”老臣中也有不赞成削藩,或者不赞成这么快削藩的。
  “兵贵神速,燕王能明目张胆违反先帝遗命,引兵到京城脚下,就知此人狼子野心,他肯定也在准备。现在的情况谁先动手,谁就占了先机。朕乃皇祖父钦定皇太孙,天命所归,大义所在,天下无不向而往之。若是令燕王先竖起反旗,岂不混淆视听,蒙蔽百姓。”朱允炆很着急,他的太孙位来得太迟,皇帝驾崩前一个月才确立了他的地位,他现在需要一场胜利来立威,燕王是最难啃、也是回报最丰厚的肉骨头。
  “陛下,即便也削藩,也该分而治之。就像砍一颗大树,先砍掉那些枝枝蔓蔓,再砍主干。削藩当从势力弱小、有过错的藩王开始,才能不引起反弹。若是能成功一个,开了好头,日后就顺利了。”皇帝要立威就不该找容易被撅回来的对象,否则是立威还是丢脸就说不清了。天下人立威都找软柿子,新帝倒好,专挑铁板,当真是年轻气盛啊。
  “难道就没有一劳永逸之法?”朱允炆问道。
  在场参议大事的都是从小教他读书的大儒,以往也没看出新帝是这般心急的人啊。是,削藩是他们在在新帝还未上位的时候就商议好的国策,可当时商议的时候,是计划用五到十年削藩成功,怎么现在看新帝的架势,巴不得五个月就成功呢!
  “陛下,治大国如烹小鲜,徐徐图之方为上策。”众臣一起劝他,不管是赞成马上削藩还是认为等一等再削,是先削主干,还是先削枝蔓的,谁都都没做梦能这么快。
  “众卿言之有理,朕受教了,众卿先回去吧。”不说削藩,皇帝也是个温和仁厚之人,客气请一手教导他的老臣们先回去了。大约是受燕王府三位公子的气太久了吧,皇帝一上位,就忍不住先把燕王府摁下去。
  黄子澄走在最后,等同僚都走光了,才轻声回禀道:“陛下恕老臣多嘴,您现在最该注意的不是削藩,而是三殿下。自陛下登基大典之后,三殿下就闭门不出,恐非吉兆啊。”
  “师傅放心,三弟也是父皇的血脉,朕已封他为吴王,绝不亏待。都是同父血脉,只要三弟老实待在府里,朕都可既往不咎。”朱允炆解释道,在他看来朱允熥老实安分的待在府里,就是认输的表现。他亲自参加了立皇太孙的典礼、登基大典,君臣名分已定。就算他有什么不满,也不敢说。等他削藩成功腾出手来,再决断不迟。
  朱允炆现在最懊悔的就是皇祖父在的时候,没请他一并把母妃的位分升上去,若是他有嫡子嫡孙的名分,怎会受制于朱允熥。现在不仅不能对他下手,更要百般照顾,博一个清名。
  京中新帝想着如何更快更好的削藩,七月削先帝五皇子周王爵位。因周王次子出首,状告父亲谋反。新帝已备边为名,派曹国公李景隆路经开封,押解周王一家到京城,废为庶人。
  周王乃是燕王一母同胞的弟弟,消息传到北平,燕王愤怒不已。
  “黄口小儿,安敢?为了一个爵位,连父亲都敢出卖,好样的真是好样的!”周王次子出首,除了想讨好新帝外,难道不是谋求周王的爵位。若正常来论,爵位如何轮得到他!“朱允炆庶子翻身,天下风气都让他带乱了。”
  燕王愤愤不平的咒骂新帝、咒骂周王次子,周王是他的亲弟弟,感情深厚,燕王决不能容忍!
  “王爷,既然京中已经动手了,我们便不能坐以待毙。听说允熥已经金蝉脱壳了?”
  “是,消息传来了,城门守得紧,还在京城,不过已从朱允炆那小子眼皮子底下消失。”
  “那就好,如此,我也敢放心动作。 ”柳娘递了一本奏折给燕王。
  “先太子侧妃吕氏,为人阴险毒辣,谋害先太子妃常氏,致使主母难产,继而病亡。当年先帝、先太子念及吕氏产育有功,降为侍妾,已观后效。今母以子贵,皇帝就忘了自己的嫡母是谁,忘了每年叩拜宗祠时,拜的是谁吗?吕氏卑贱,不堪太后尊位!”燕王只看的第一段,就哈哈大笑,是了,是了,还忘了当年那一出好戏。
  “当年姐姐难产,帝都豪门皆有耳闻。太医院有记档,先帝起居注也记载着降吕氏分位的旨意。桩桩件件都有证据,是先太子惑于吕氏娇媚,才升她重新做了侧妃。吕氏得位不正,新帝的皇位,也不该是他的。”柳娘笑问,“王爷即将出征,战鼓由我来擂,可好?”
  “多谢王妃擂鼓助威。”燕王大笑,道:“把折子递上去,光明正大的递上去,这一路要经过多少人的手。自来阴私最是说不清,吕氏既然做了,就别怪今日被扒皮。”
  第157章 燕王妃
  “放肆, 放肆, 朕要杀了她, 朕要杀了她!”朱允炆接到这样的奏折直接气疯,从古到今“你母亲的”都是一样侮辱人的话,朱允炆身登大位,怎么能坐视母亲受到这样的侮辱。
  “陛下, 陛下!燕王妃不敬,理应问罪,可如今正是削藩关键时刻,不可意气用事,可下旨申斥,或令燕王妃上表请罪……”
  “住口!那是朕的母亲, 一国之母!母仪天下!”朱允炆打断了黄子澄的劝说, “你是不是也觉得她说的对, 你们都看过奏折了是不是?你们是不是也在心里怀疑朕的母亲?”
  “陛下息怒……”齐泰拱手。
  “朕不息怒!朕告诉你们,先太子妃是难产病逝而亡, 谁也没动过手脚,是她自己命薄, 和朕的母后没有关系!朕的皇位是在宗室宗亲满朝亲贵面前由皇祖父亲封的,朕行的端,做得正, 从不畏惧闲言碎语!”朱允炆气得团团转,一把扫下了龙案上的东西。
  齐泰、黄子澄对视一眼,能把温文尔雅的皇帝气成这样, 燕王妃功力深厚。
  皇帝转了几圈,突然击掌道:“来人,传魏国公徐辉祖吗!”魏国公徐辉祖原名徐允恭,乃是中山王徐达嫡长子,为避讳新帝姓名,自改姓名。
  两位老臣突然心里一紧,连忙问道:“陛下召魏国公何来?”
  “两位爱卿放心,魏国公是忠贞之臣,他既然能自改姓名,当知敬畏天子,朕不过诏他进宫说说燕王妃的事情。”
  “陛下,燕王妃之事轻重不宜拿捏,若能由魏国公出面再好不过。陛下,在削藩之前,臣等就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,陛下想来也是不顾惜己身,才有这辉煌壮举。做大事难免受人嘲讽,一两句闲言碎语,影响不到大事。只盼陛下不被燕王妃激怒,做出不智之举,否则就中了他们的计了!”齐泰劝道。魏国公府不是新登基,地皮都还没踩热的皇帝可以动的。他们若是继续削藩,藩王必定要反,若是藩王反了,就必须要有武将镇压。现在跟着先帝一起打天下的武将还有几人呢?中山王徐达一代军神,他就是大明武将的信仰,若是皇帝动了魏国公府,日后打仗都无人敢领军挂帅!
  “爱卿放心,真省的。”朱允炆几息之间已经调整过来情绪了,他兢兢业业无数次幻想坐上这个位置,早就知道其中艰难,至今他也不知是什么促使皇祖父决定立他为皇太孙。不过既然皇祖父看好他,他就要守好这江山。朱允炆懊悔不已,知道就该让皇祖父把他母亲的身份确立了,他也不必……对了,朱允熥!
  灵光一闪,朱允炆突然叫道:“吴王呢?吴王呢!”
  两位大臣也想起来了,现在最方便解释这件事的不是朱允熥吗?他获封吴王,当年先帝五皇子曾获封此爵,未等就藩,先帝就以吴地乃国家赋税重地为由撤销封号,改封为周王。新帝能以“吴”做封号,可见对朱允熥的重视。
  两位重臣对视一眼,齐声道:“请召吴王!”
  內侍官同时出发,一去魏国公府,一去吴王府。
  魏国公府威严气派,独占一坊。早在洪武十五年,先帝就以徐达功大为由,在其府前治驾第,赐其坊名曰“大功坊”。大功坊内自成体系,有独立的淡水、饮食、牲畜和私兵,是缩小版城池。坊墙高而厚,内有无数士兵巡逻。中山王一代军神,追随属下千万,巡视坊内的家兵都是战场上退下来的百战之师。训练新人都是用军中练兵的法子,大功坊姓徐!
  內侍官走在大功坊的路上,都能感受到巡逻士兵威严的眼神。
  好在魏国公果真对皇帝十分尊重,接到內侍官的通知,十分迅速换了朝服,入宫觐见。
  魏国公小时候也是叫过先帝朱伯伯的人物,对先帝自有感情,早在先帝驾崩之时,就请了长假,要为先帝服丧一年,自比子侄。为此,新帝还曾感言“忠臣也”。
  徐辉祖到了乾清宫,行过君臣大礼,被新帝叫起。
  新帝十分温和,把燕王妃的折子递给徐辉祖看了,叹道:“魏国公可知此事,燕王妃乃是国公亲妹啊。”
  徐辉祖十分干脆的跪地请罪,“请陛下明鉴,臣不知!臣妹十五岁嫁入燕王府,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,再未入过魏国公府大门。臣请陛下下旨申斥燕王,身为夫主,怎能放任王妃如此任性妄为。陛下放心,魏国公府绝不包庇!”
  徐辉祖也十分光棍儿,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,更何况是泼了二十多年的,神水都蒸发干净了。你们皇家还好意思责怪魏国公府没有教好女儿,没问你们皇家怎么把人教坏了就阿弥陀佛吧!连累他魏国公府的名声!
  皇帝一噎,问道:“那燕王妃冤枉太后一事,魏国公可知详情。”
  “回陛下,臣乃外臣,先太子妃娘娘难产在后宫,一切都以宫中定论为准,臣确实不知。不过东宫一应事件,均有明文记载。先帝起居注也封存在翰林院,事件过去并不久远,尚有证可查。臣可请陛下一查到底,还太后娘娘清白!”
  朱允炆在登基之后,追封太子为皇帝,原配常氏为皇后,晋生母吕氏为太后。徐祖辉这事不关己,只知推脱的模样气得皇帝肝疼。
  “魏国公何以一味推脱,无论如何,燕王妃乃是魏国公亲妹不会有假。还请魏国公以国事为重,为陛下尽忠。”齐泰没好气道,若是能从娘家入手,从根本上打击燕王妃最好。
  “齐大人说的有理,所以臣才恳请陛下彻查,若是查出燕王妃颠倒黑白,混淆视听,臣自当把燕王妃逐出族谱,断绝关系。”
  看徐辉祖一口一个彻查,皇帝也码不实在这事儿和他生母有没有关系了。说实话,东宫虽只是储君后院,可争斗依旧有,朱允炆也见过几次。只是这些和他一个男人没关系,后院纷争他不该听,更不该管!朱允炆下定决心先回宫问问母后,再作打算。
  不过眼前滑不留手的徐辉祖也不能放过。
  “魏国公既有此言,朕当褒奖你的忠心。不若此事就由你来负责如何?” 查出是母后做的就是兄妹沆瀣一气,污蔑国母;查出不是,那就是燕王妃自打嘴巴。
  徐辉祖立刻晃了晃身子,“臣启禀陛下,自先帝大丧,臣素食麻衣,日夜哀戚,身子骨早就不如以前了,恐难当赐重任。先帝啊,多么好的人啊!臣小时候先帝还抱过臣呢!那时候穷啊,臣和父亲随陛下辗转各地。臣年纪小嘴馋,先帝就亲去河中捞鱼,烤了给臣吃。臣一不小心卡住了,还是先帝提议用菜叶子咽下去的。先帝啊,臣可是叫过您朱伯伯的啊!您怎么就这么去了,苍天见不得好人偿命啊!”
  徐辉祖突然哭起先帝俩了,这一哭二闹的本事,不比后宅妇人差,说唱俱佳。他今天穿着宽大的袍子,眼睛地下也全是青黑,倒真像为先帝守丧多日的样子。
  朱允炆脸上一阵儿红一阵儿青,觉得徐辉祖是在讽刺他作为承重孙不为先帝守孝,又被徐辉祖吵得脑仁儿疼。
  “先帝啊!”徐辉祖大喊一声,突然厥了过去。
  站在一旁的黄子澄、齐泰赶紧来扶,魏国公可不能倒在乾清宫,这传出去还以为新帝把他怎么了呢!齐泰以为他装晕,狠掐他人中,奈何魏国公真纹丝不动。
  朱允炆也吓住了,魏国公这年纪也不轻了,若是在他宫中有个好歹,军中还不哗变啊。燕王还没真竖起反旗呢,自己就杀了燕王妃的娘家哥哥,这也说不过去啊。魏国公府有大功于过,坊门前是先帝亲笔赐名,府中还有先帝赐下的免死铁券。
  新帝赶紧叫太医,周到把魏国公送回府邸。
  早就在一旁盯着的太监总管这才小跑着上来禀告,“启禀陛下,吴王不知所终!”
  新帝听了眼前又是一黑,“说清楚,什么叫不知所终?”
  “吴王府只有王妃一人在,王妃说吴王带着世子十日前出门打猎就一直没回来过,她也不知去了哪里。”內侍说这话都觉得亏心,借口也找的太敷衍了。
  “陛下,近日城门进出封锁严密,若吴王真踏出京城,不会瞒到现在。”齐泰对他掌管的京城防卫很有信心。
  朱允炆跌坐在椅子上,摆手道:“你不懂,我这三弟自小在燕王府长大,学得一身好武艺,又羡慕江湖游侠儿,颇有鬼蜮手段。他若真要走,这都十多天了,肯定早走了,说不定都到燕王藩地了。”
  “那吴王妃呢?王妃可愿弃暗投明?”黄子澄问內侍官道。
  “这……奴婢不知。”
  “子澄兄何必再问,吴王妃独自一人留下,王府却一切正常,王妃显然是被留下的,且心有成算。她的儿子、丈夫都已经走脱了,她早将生死置之度外,又怎会为陛下尽忠。”齐泰叹道,“陛下,还请善待吴王妃,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。吴王生死关头,抛弃发妻,却是陛下不计前嫌,厚待之。天下臣民知晓,当感于陛下仁厚德行。若能感化吴王妃,更是意外之喜。”
  朱允炆揉着眉心道:“去吧,去吧,这事儿交给爱卿来办。”
  朱允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,黄子澄却又想起另外一件事儿。“陛下,鄂国公府上呢?”
  朱允炆一下子没想起来鄂国公府是哪一座公爵王府,后来才反应过来是开平王常遇春府上。开平王这个封号只常遇春一人享有,开平王过世太早,时人依旧以公府代称。常遇春长子常茂改封郑国公,因在战场上导致纳哈出部溃败,被除爵,早已病亡。次子常升被定为蓝玉党,亦被株连。只有三子常森健在,可常森在哪儿?朱允炆还真不知道。一个小官,不再皇帝眼中出现也正常。
  如此可知当初追封先太子妃为皇后有多么不走心了,原配皇后家族,本该追授爵位的。常家把开平王常遇春积攒下的爵位都丢了,可至少还有后嗣在,怎么没找出来封爵呢?
  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常家的现状,朱允炆问道:“爱卿有此问,可是有了主意?”
  “臣仔细想了想,一直没接到开平王老夫人往生的消息,开平王老夫人辈分高,若是仙逝,必将通知京都公候百官。若是能请开平王夫人说一句话,眼前困局迎刃而解。若臣没记错,开平王三子常森乃是河南都司怀庆卫指挥使。”
  “查,查实了,召常森入京受赏,带着开平王老夫人一起!”朱允炆立刻下令!
  可是不行啊,隔天黄子澄就来复命。当初常森走的时候,把家眷一起带走了,包括他兄长的儿子。兄长去世,按理子侄就归他这个叔叔抚养了。可没听说他奉老母亲一起走了啊!说实在的,开平王老夫人现在就只有一个儿子,若是常森外任,不可能不跟着他走的啊。
  “常家还有人在朝中吗?”常茂、常升是死了,可他们总有后人在吧。凭着开平王的面子,先帝也不可能忍心让他的孙辈就泯然众人,无官职傍身。
  黄子澄沉着脸道:“常家除常森外,再无一人入朝为官。”好像约好了是的,只有常森一个人代表常家继续维持着官宦人家的脸面,其他人再未入朝。
  “那开平王老夫人何在?”朱允炆问道。
  “臣这就找吏部下令,命常森进京。”虽然可能性不大。
  皇帝习惯性得揉着发疼的眉心,叹道:“开平王老夫人不在,开平王后人不做官,开平王府总还在吧!”
  黄子澄脸色更差了,他调查常府的时候都不能相信这是巧合。“回陛下,开平王府也不在了!开平王乃追封爵位,早先兴建的是鄂国公府,鄂国公府本与魏国公府相临,先帝为中山王府前治甲第时,把原鄂国公府旧址圈进去了。当时郑国公常茂主动搬离,兴建郑国公府。后郑国公过失,被先帝安置龙州,不久后去世。郑国公府更名开国公府,由开国公常升继承。再后来,常升为蓝玉案牵连,开国公府收回,先帝一直未赐予他人。常森离京任地方官之后,与京中联系越来于少,多年过去,京中已早不闻开平王府之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