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章 史上第一欧吹的诞生!
作者:
墙头上的猫1 更新:2021-10-11 00:38 字数:2126
主角欧阳辩先行离开,讲师梅尧臣也离开了,剩下的学子们也纷纷离开。
一来得去抢太学馒头,二来这么大的事情得去找人吹牛……哦,不,传播出去,传播正能量,人人有责嘛,何况是这种能够大振太学声誉的大事件。
刘几仔细地吹干欧阳辩写下的字帖,连那张【逸马杀犬于道】都没有放过,仔细的叠了起来,满意道:“我要去找人装裱起来,挂在卧室里面,日日观赏,每日三省吾身。”
同伴疑惑道:“之道兄,你这是什么策略,示敌以弱,找机会一击致命?”
刘几头都没抬,只是道:“子集兄,以后欧阳辩就是我的兄弟了,我不会在针对他了。”
子集楞了一下道:“你今日是怎么了?”
刘几将字帖仔细地收了起来,挺直了身板,笑道:“子集兄,我刘几非执迷不悟之人。
是,我一开始是不服气的,即便他写出【逸马杀犬于道】这么简洁的词句胜过我,我也不会服输。
但是当他一首《论诗》写出的时候,那一句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时候,我就像醍醐灌顶一般清醒了过来,我一向自诩天才,但真的如此吗?”
刘几的眼神清澈。
“……我是有几分聪明才智,但绝非天才,写几篇文章的能力是有,但并非惊才绝艳之人,真正的天才是欧阳辩这样的人,随手就能写下【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】这样的绝佳诗句。
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服气了,但接下来的【文章本天才,妙手偶得之】更是直接提醒了我,有些人真的是天才,我们这些庸才是如何都赶不上的。”
“可是……欧阳修打压我们……”同伴争辩道。
刘几抬起了手止住了同伴:“不,欧阳学士不是针对我们,欧阳学士针对的是太学体。”
“可太学体不就是我们吗?”
刘几笑道:“我们只能写太学体?”
“那倒不是,不过这毕竟是最受欢迎的文体啊。”
刘几轻轻笑了笑,摇了摇头:“应该很快就不是了。”
“这是什么说法?”
刘几低声道:“欧阳学士入阁,文相、富相都是一条线的人,还有包龙图知开封,梅直讲入太学,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?”
同伴赶紧问道:“意味着什么?”
刘几嘿嘿一笑:“庆历党人都回归了,现在是他们主政,他们要重整声威,最好的方式是什么?”
同伴犹豫了一下道:“下一届的科举?”
刘几笑而不语。
同伴恍然大悟:“所以欧阳学士到时候有可能被推举为主考官,你这个时候借助这个事情和欧阳学士和解,或者说搭上线,不仅一笑泯恩仇,还能够得到好声名,得到欧阳学士的赏识,妙啊之道兄!”
同伴以为自己摸透了刘几的心思,颇为开心,却见到刘几摇了摇头。
“子集兄,我说的这个意思是,我们要改变文风,而不是攀附权贵的意思。”
“那你刚刚的作态?”
刘几爽朗一笑:“那不是作伪,欧阳辩的第三首词《定风波》着实令我心生震撼,那种面对人生低谷而岿然不动且洒脱的心态令我为之深深感动。
当然,如果仅仅如此,我可能是自我悔改,但不会对欧阳兄弟如此感激钦佩。
真正令我钦佩的是,欧阳兄弟在我们步步紧逼之下,他依然能够大度的说出【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】,这种一笑泯恩仇的气概,真正令我为之折服。
子集兄,儒家圣人常说仁恕,听起来简单,但真想做到却是难之又难,欧阳兄弟年仅九岁,不仅惊才绝艳,关键是,他的心态着实令人心折。
圣人说过,见贤思齐,如果我刘几见到如此贤人,还纠结于自己的这么点小心思,那我刘几枉为读书人!”
到得后面,刘几的话掷地有声。
同伴听得一愣一愣的:“那咱们现在该怎么办?”
刘几横了他一眼:“自然是帮欧阳兄弟澄清啊,我们会怀疑,其他的人一样也会怀疑啊,今日一事,传扬开了,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人怀疑欧阳兄弟了。”
子集楞了一下:“可这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啊?”
刘几道:“这事情是我造成的,自然要我去弥补,而且,宣扬欧阳兄弟这样的人是值得的,他是个真正的大才。
子集兄,无论是为了心安也好,还是为了前途也好,我都建议你多和欧阳兄弟多接触,我是看出来了,此子非池中之物。”
子集认真的点点头:“之道兄说的是,那咱们这就去?”
刘几点头:“对,现在就去!”
欧阳辩正在去往王安石家的路上,他不知道的是,他折服了刘几,并且刘几即将成为最大的欧吹。
清风楼在太学旁边,也就是朱雀大街一侧,南熏门内,这里的客人大多是太学生。
前面说过,太学生非贵即优,真正的穷学生并不多,即便是穷的,也有同窗为了打好关系,经常会延请来,因为这些穷学生是真正成绩优异的,在国宋,好成绩意味着好前程。
对于穷学生来说,也愿意和贵族学生相处,因为即便是考中了进士,如果排名靠后,排队授官并不简单,有时候排个几年十几年都没有排到都是有的,如果有同学家里的关系可以用一下,那么授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。
对于太学生来说,一起吃饭喝酒是最好拉进关系的方式,在清风楼里,吃饭喝酒泡女孩,人生四大铁一下子就占了俩。
今晚的清风楼格外的热闹,因为省试迫近,聚集前来汴京赶考的学生越来越多起来。
汴京省试人数历来很多,因为这里的录取率一般会比较高,有不少都是寄应过来参加省试的,所以汴京城里一下子多了许多参与省试的举人。
读书人嘛,来清风楼自然不是为了风花雪月什么的,那都是为了探讨学问来的,在这里吟诗作对,学习一下人伦经典,都是可以理解的嘛。